Status
Finished
Author
理微尘
译者
Finish Date
May 29, 2024
Publisher
人民邮电出版社
Summary
你不必是一朵花 | 好好爱自己,做自己的光
Score/5
⭐⭐⭐⭐
Type
个人成长
Channel
微信读书
第四章 前言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
- 在活着这个基本前提下,她会尽量把握住可以把握的部分。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收获。
- “为什么要有遗憾呢?想做就去做嘛。”“那如果结果不好呢?”“至少我知道结果了嘛。至少我这一辈子,都会很精彩。”
- 突有一日,我看到了一位农人正在救助一棵树,顿时领悟,人生不正如一棵树吗?受伤了,需要先修剪掉那些坏死的部分(认知觉醒);然后,构建自己的防御罩(自我保护);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下寻求内在发展(学会松弛);默默扎根,积蓄养分,疗愈修复(身心发展);随着能量的积累,我们才有力量、有勇气将枝叶探出保护罩,与外界产生联结(人际交往)。
- 当真切的、略带残酷的风霜雨露打在身上时,却也是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所说的“恰到好处的挫折”,在磨砺中成长,我们将变得更加强韧。
第六章 现在,放松下来,不要再欺负自己了
- 正可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祖母爱孙女,想来也是一样。
- 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常常会忽略但至关重要的一点——顺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将所有知识经验、人生道理一股脑倒给他们,但很少有家长会思考,孩子应该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尼采说:“一棵树越是高大,它的根就越是伸向黑暗。”而一棵根基不牢的树,注定是会歪斜的,这就是现代人拧巴和内耗的根源。家长们不知道,“见贤思齐”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已经拥有充实、丰盈的自我认知,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但家长们将传统文化中强者用于自我提升的道理直接灌输给自身尚弱的孩子,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并将之视为理所当然,达不到就打击指责,这是忽略了人性的真相和成长的本质。
- 可悲的是,太多的孩子就是这样浑浑噩噩成长起来的,当有一天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自然也无法梳理出教育的逻辑,也会在教育孩子时选择走上熟悉的道路,复制自己熟悉的教育模式
- 因为我们身处其中,往往将“习惯”当作“合理”,却不去考虑其他的可能,就像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一样,意识不到那些已经成为习惯的原生家庭的错误行为和语言方式。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进行强迫性重复,即在经历了一件痛苦的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制造类似的情境,以致不断地体验同样的痛苦,因为那是我们最初关于家的体验,我们不确定改变是否会更不安全,习惯性地将“熟悉”当作安全甚至爱,这就造成了很多家庭教育悲剧。
- ”她蹲下来,站在孩子的位置,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照顾着我们的情绪感受。她从不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将那些只可在至亲之间教授的知识诀窍糅合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示范给我们看。
- 这世上,真正重要的东西要靠心去领悟。她的教导是我人生的重要财富,有些道理,当时不明,只知道外婆是怎样做的,但当我真的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能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曾问师父:“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时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 正因为是女性,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往往被赋予更多的身份要求,比如要顺从、懂事、听话……而一些生存技能的培养,因为那些“应该”变成了空白。如果一门课,学校没有,家庭不教,甚至不许你学,当你进入社会,却突然要求你考高分,如果
- 你考不好,就会面临各种指责:“你为什么做不好?”这种情况合理吗?但有些很乖的女孩子,真的就觉得是自己不好,能力不够才导致“考不好”,然后被抑郁、焦虑、痛苦淹没。
- 为什么要这样欺负自己?我知道你过得很辛苦,我知道你很不容易。但这往往并不是你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你因为一些无法控制的原因,缺课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补课,仅此而已。
第七章 我所经历的校园霸凌
- 怯懦是没有家长支持的小孩所散发出的特殊气息,会引来各种不好的事情,就像秃鹫总能发觉死亡的气息。
- 在之后的岁月中,当我面对人性的愚昧、黑暗心生厌弃甚至绝望的时候,她站出来的场景就像一道光,提醒我要永远敬畏人性中那些不可磨灭的正义、善良与勇敢,这道光再微弱,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足以驱散黑暗,照亮前路。那一刻,就像一个精神的图腾,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上。
- “别人打你,你还要管他手疼不疼吗?千万不要滥用你的善良。老师正是因为有权教训学生,才更要谨慎对待自己的权利。不调查就罚站训斥,我一辈子也没这样对待过学生。即便是老师,错了就是错了,不要为她开脱,无论什么后果都应由她自己承担。”
第八章 你的成长,才是对恶意最好的回击
- “我们知道你很难受,但对于之前还有现在的老师,希望你不要恨他们。但如果你感到愤怒,也是正常的,记住——无论什么时候,人都要靠实力说话。成长是最好的复仇。”
第九章 应对霸凌的方法
- “你要记住这种感觉,但是先憋着,不露声色,静静等待,因为现在你的作业本还比较新,没有什么说服力,等到鼻涕最多、作业最破的时候,就保留证据,再行动。”
- 其实,无论孩子还是成人的世界,人际交往的策略往往是相通的。我们知道,怕麻烦是人类的天性,有的老师自己的事情很多,很累也很忙,对于学生之间的矛盾会有意或无意地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比如让那个好说话的忍一忍,似乎掩盖、回避、拖延就能解决问题。然而,太多隐形的、未暴露的欺凌就在这样的遮掩中,给一个又一个弱小的心灵造成无可挽回的损伤。而那些欺凌者,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他们甚至还觉得“跟被欺凌者关系不错,当年玩得很开心,只不过是开开玩笑嘛”。
- 没有一场霸凌是第一次见面时发生的,它往往是在不断的试探中愈演愈烈,直到最后不可控制。被欺凌的人,他的底牌早已被掌握,霸凌
- 者觉得欺负对方不用付出什么成本,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更加肆无忌惮。
第一十章 让弱者以德报怨,是一种邪恶
- 如果有一天兔子踩了老虎的尾巴,老虎可以‘以德报怨’,因为兔子无法对老虎构成任何威胁,老虎却有一万种方法伤害兔子甚至要兔子的命,老虎当然可以非常大度地说‘没关系’。
- “反过来,如果是兔子被大老虎踩一脚,就可能会死。不让兔子学会躲避,而让兔子‘以德报怨’,被踩了要忍着,要坚强、大度、原谅,实质是一种邪恶。任何知识都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运用,小朋友首先要学习自我保护和应对他人欺负的方法,才能保证自己健康成长,当你变成狮子时,才有资格对老虎说‘没关系’。”
- 来访者往往是所处的人际关系系统中最善良、温和的那个,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善良多忍让,才被不断掠夺和吸食,出现心理问题
- 教育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将强者用于自我提升的知识,直接灌输给生存能力都不足的弱者。这背后往往是息事宁人的懒惰和教育能力的不足
- 讲治国策略的,当然可以讲“以德报怨”。封建社会,帝王手中有无上权力,不学习仁义,对黎民百姓来说就是灾难,统治也不会长久。
- 善良本身没有错,错在没有分清对象就一味要求自己善良。水流总是顺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人性也是如此。如果自己都不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让牺牲自己利益的状况达到了稳态,那其他人就更不愿花力气去帮你修复了。习惯性地牺牲自己,不但换不来对方的感谢,还会被对方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 我们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忽略的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顺序”。
- 被欺凌者默默承担忍耐,选择息事宁人也是因为自我设限:他太想做一个好人,也习惯做好人。
- 如果让欺凌者意识到,欺负自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这个麻烦是无法预计的,那么他肯定会三思而后行。所以在对方第一次试探的时候,你就要勇敢地回击,让他对冒犯你的代价有所顾虑。人都是有自控力的,有些存在家暴行为的人也能在自己的领导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被欺负的往往是那个最老实的。
- 当人的社会地位达到一定等级,有了稳固的生存资源,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之后,当然可以去谦让、奉献。但是,在自己的处境还岌岌可危的时候,就自我牺牲、去奉献,那时谁受影响,谁会获利?
- 亲爱的女孩,请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吧。你的善良要留给值得的人,你要解开思想枷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注意自我保护,坚决维护自身合法合理的权益。要知道,想牺牲你的人绝不会因你懂事就心慈手软,他们只会因为畏惧付出的代价而收手。
第一十一章 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
- 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
- “什么年代了,还弄游街示众那一套!说什么为孩子好,考试考不好可以跟孩子好好谈谈啊,不讲道理!不会教育!这么大的孩子,以后让他怎么见人?有些家长,不过是想要个奴隶!”
- 有些家长把家当作自己的王国,他是唯一的皇帝,要用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的回报,还要在大家面前扮伟大。
- 孩子是家庭系统中最弱小的一个,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依附于父母,直到今天,打骂孩子依然被很多人认为“家务事”“父母正常管教”“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必须无条件忍耐这一切
- 父母认为打压教育可以防止孩子骄傲,实际上这会摧毁孩子的自信,造成孩子低配得感,不敢快乐,不敢尝试,且苛求完美。孩子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全部归结于“我很差劲”,而不是“这件事的处理方法可以更完善”。
- 永远不要用”我VS你的问题“的思考方式,因为这里隐藏着不平等,评价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特权,当我们这样思考时,无形中会把自己放在评价者的角度,会使用指责的语气和态度。没有人喜欢被评价、指责,这样会将我们所爱之人推开,反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 而采用“我们VS问题”角度思考的人,则会把精力集中于问题本身,使得彼此成为紧密相连的战友。这时我们说出的话才会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使问题更容易被解决,而且成功的经验将带来愉快的体验,帮助我们提升自信。
- 孩子的很多痛苦来自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固的自我认知,孩子天然是爱父母的,他们不能怀疑父母的爱,这是他们世界的基础。有时候即使遭遇了糟糕的对待,他们也不愿去怨恨父母,只能自我攻击。创伤和自我攻击交织的孩子又怎能阳光和自信?往往是怯懦畏缩的。这时又要被父母挑剔:“为什么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落落大方?你为人处世怎么那么差?”
- 第二,他们的低能量不足以接纳你的创伤。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竭力应对生存挑战。理解、爱和金钱一样,也是能量,且是非常奢侈的能量。一般的家庭中,如果孩子了解父母的经济状况,大多不会提出非分要求,因为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他们精神贫瘠,无论你如何提要求,你需要的精神支持他们都给不了
- “我现在可以帮你,但等我回自己家之后,他们依然会这样。很快你就会离开这里,但在这之前,你必须忍耐。你经济不独立,是很难得到尊重的。”
- 请尽力去经营自己,努力逃离,尽量成长,好好读书,学一门手艺。抓住一切机会,从低能量的沼泽中逃离
- 当你远离能量黑洞,成为经济精神都独立的人时,你才有实力和父母发展新的相处模式,才会被重视、被听见。
-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可以拒绝成为曾经的父母,不让自己走上熟悉却可怕的路,将这些家庭教育中的创伤终结在我们这一代。你有权利也有能力拒绝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第一十二章 隐形精神控制
- 很多家长会先允许孩子说真话、心里话,当孩子真的说出心里话之后,如果不如他们的意,他们就会跳出来横加指责,甚至会把这件事记下来告诉外人,或者在未来反反复复拿出来当作指责孩子的佐证和例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脆弱的,当这种情形发生过之后,孩子就不再敢跟家长说心里话了,家长也就无从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孩子会转而信任家庭外部的人,如果有家庭外部的人接近孩子的动机不是善意的,孩子就会陷入极其不利的处境。
-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家长否定,就会认同父母,觉得真的是自己有问题、糟糕、有罪,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 孩子在这样的处境中为了生存,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凡事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他们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心理能量被父母所掠夺,头脑中都是父母意志的延伸。哪怕是在他们成年后,甚至父母已经离世,这个内在的父母也会永远伴随他们,很难抹除。他们时时刻刻处于被挑剔、被指责的恐惧中,无法自己做出决定,遇到挫折时会不断地自我攻击。这样活着可能比死去还要痛苦。
- 话里隐含对你的指责,比如你给他造成了迷惑、困扰、痛苦、麻烦等,让你愧疚并觉得自己糟糕;
- 只要对方的话或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就照这几点想一下,他是不是故意的。即使暂时无法离开此人,也不要自证。质疑、评判是自上对下的,自证是自下对上的行为,一旦自证,就会落入支配地位的陷阱。越自证,你的心理地位就越低,越易被控制!
第一十三章 这世上没有任何人和你的利益完全一致
- 无论怎么选,都应该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也要你自己去承担代价。千万不要把选择权交给别人,否则,一不如意,就把责任推给其他人——‘都是你让我怎样的’,这会让你变得软弱。”
-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你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就算是父母,也做不到全心全意。因此,任何人的话都要想一想,他们能从这个结果中获得什么,你能获得什么,权衡一下你更看重什么,再做出自己的决定。以后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接受’。”
- “自己的路,要自己选。
- 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和其他人的利益中求同存异、博弈平衡,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接受商量和调和。对于别人的要求,要思考一下,拒绝还是接受,底线在哪里。付出,问心无愧;拒绝,大方坦荡。不绑架他人,也不被他人绑架。
第一十四章 不要做不求回报的女人
- 爱就是要表现自己,互相吸引,而彼此也会因为爱成为更好的人。如果对方不喜欢自己,也不要停下变优秀的脚步,说一声珍重,开始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 “因为爱就要丧失自我?因为爱就要扭曲自己的内心?爱就是独占的、自私的,这才是人性
- “最重要的是,你要记住,没有什么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即便是父母之爱。我说的回报,不单单指钱,情绪价值、照顾等都是回报,而且还是很重要的回报。”
- 公平是人类本能的追求,也是确立社会秩序的关键。如果觉得别人不该要回报,你就会变成一个没人愿意交往的人;觉得自己不该要回报,你就会变成一个可以被随意践踏的人
- 既要付出,也要得到,循环才能维持。
- 要求自己不求回报的人,往往会过得很辛苦。说不求回报,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信心去要求回报,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回报到底是什么。
-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
- 人首先要自爱。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当然可以付出,但一定要明白付出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感动对方,就将决定权放在别人手上,这样他可以爱你,也可以不爱你。为了感动自己,显得自己伟大,靠自我牺牲来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人是拧巴的,与其交往的人往往要受到他们居高临下的指点和挑剔,也会很难受。
第一十六章 别被“无私、体面”绑架
- “如果家长苛待甚至牺牲自己,就会不自觉对孩子要求过多,期待更多精神回报。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没得选,也许他们并不希望家长这样做呢?人们总是习惯高估眼前,低估未来,这就是人性。
- 爱从来不是掠夺,在虚弱时,你应该抓紧时间经营自己,不要往外耗散你的能量。
- 。真正值得爱的人会希望你能够健康、快乐地活着,而不会希望你通过自我牺牲来照顾他们,也不介意等待你疗愈、成长,强大后你自然有更大的力量去回报。爱从来不是掠夺,靠掠夺得到的是心灵的毒药。如果他们急于竭泽而渔,那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如此耗竭自己去付出,不用自责,不要强行把自己的道德水准拔高到常人难以企及的位置。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这不是自私,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 自己的利益自己都不试着想办法去维护,谁都不可能帮你一辈子。”
- 有些事情确实有法律和规则约束,但是法律不能立刻帮
- 你,都是事后才去追究,那时我们已经被伤害了啊。所以,在伤害发生之前,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一定要试着自己解决,这样你才会有保护自己的习惯,脑子也会越用越灵活,方法越来越多。一个人要是总以软弱示人,就容易被人欺负,越被人欺负,你就越不会尊重自己。
- “这个锅代表这个世界。”她手上拿着葫芦瓢不停往里面倒水,接着说:“水是那些人的空间,空气是你的空间,总空间有限,他们的空间越多,你的空间就越少。所以,你不能轻易让出空间,你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空间!”
- 看来,醉酒的人也知道“欺软怕硬”——这几乎是生物的本能
第一十七章 识别在你身边伪装的小人
- 为何她当初能够管住自己,一口都不多吃,如今又如此放纵?人还是那个人,但环境变了,可见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人。
- 减肥不成功,一定是自己没毅力;出现心理问题,是自己不坚强;学习成绩不好,是自己不努力。仿佛不能靠一己之力克服所有困难,就是自己无能。这其实是对客观局限的漠视,是一种狂妄。孟子是旷世大儒,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尚且要三迁家门,否则孟子可能就成了杀猪匠。
- “不是所有朋友都希望你好。为你好的人会为你
- 做长远考量,而有的人伪装得善解人意,实则步步捧杀。君子择善而交,选择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小事可以糊涂,识人不能马虎
- 狮子可以懒散,羊则必须时刻警惕,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成长,才能保证生存,而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希望。
- “躺平”的羊多了,这只本来就跑不动的羊混在其中,被吃掉的概率就小了很多。可怜那些本来身体很好,可以逃掉的羊,就这样被吃掉了。
- 更可怕的是,羊群里还有一只羊小丙,它跟狮子约定好,狮子不会吃它,它负责在羊群里让其他羊放松,不要跑,让狮子更容易捉住羊。
- 咱们可比羊幸运多了,起码有基本的生存保障,但社会有时候还是像个丛林,你要学会保护自己,辨别外界的蛊惑和诱惑,清楚你要做什么,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
- 如今,你身边那些鼓吹“躺平”的人,很可能就是羊甲、乙、丙。公平的本质从来不是“平均”,一个完全平均分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获一样的环境,是很难有发展的,反而会损伤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人自己不想努力,却又恨人有笑人无,美化自己的懒惰,不愿意正视一分耕
- 耘、一分收获的结果。他们宁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欺骗他人、劝他人躺平上,这样就不会显得自己很差。不得不说,这样的策略很多时候都能奏效。
- 人都是渴望上进、追求卓越的,这是我们的本能,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处于生存困境,需要节约能量,我们也会懒惰,这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躺”和“卷”之间循环往复做“仰卧起坐”。堕落需过自己的良心关。周围有这样的“朋友”劝导,自己可以为堕落找到借口,免于自责。
- 自律则往往是反人性的,因为向上突破从来都不容易
- 我们当然可以与小人为伴,去浪费时间,胡乱花钱,作践身体,做一切想做的事,但这些行为的唯一责任人,是自己;糟蹋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人生的最终承担者,也是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人,无法为自己负责。你才是自己的主人,任何人都无法帮你承担自己的人生,有毒的土壤无法长出参天大树,我们要谨慎选择朋友,尽量靠近那些积极阳光的环境,这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助力,活得更加轻松一些
- 如果我们不幸陷入了这种内部消耗的环境,最好能够抓住一切机会
- 逃出来,而不是将环境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都解读为“我不够好,如果我能力更强,就一定可以克服”的自我攻击,因为这必然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人会非常疲惫,以致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结果很可能就是被同化,也开始躺平,甚至开始把那些站得高的同伴拉下来。
- 如果一时间没办法脱离这个环境,也要认真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心中建起一堵墙,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的话语和行为,尽量专注于自己的事情,等待机会,不断成长。
第一十八章 安全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做坏的预设
- 病因不合理,不积极对症治疗,只把自己弱天天挂在嘴上,她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总感觉不对,就不要强迫自己接
- 受,十有八九这件事就是有问题。世界上很多事本就是不理性、想不清楚的。”
- 她总是提前做好日程计划,这样遇事就不会过于慌乱。
- 她结交人品过硬的朋友,这也使得她即使经历人性至暗时刻的考验,也无人落井下石,他们互相帮助扶持。
- 外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她的安全绳越织越牢固,这样她才敢在人生的钢索上恣意挥洒,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
-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居安思危,做好准备其实就是上保险,为自己系上安全绳,防止遇到危险时直接跌入谷底。
- 我们人生的最终承担者,始终是自己。请帮自己系上尽可能稳固的安全绳,尽量保护自己的空间和利益,别管别人怎么想,因为他毕竟不是你。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绝不过分。
第一十九章 你不需要那些囚禁你的“应当”
- 但不要说‘女孩应该怎样’,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呢?”
- 妈妈说,因为每一天都是男人节。外婆说,妇女节提示我们社会已经进步,但它最大的意义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需要这个节日。
-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就会不自觉认为自己是弱的,理应得到照顾,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 真正的女性主义,要的是平等而不是优待。女士优先之类小恩小惠的优待,是为了掩盖更大的不平等。
- 我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也一定有比你强的地方。该我做的,我要做,该是我的,我一定要得到。
- 我们要想一想,两性差异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我们可以克服吗?抓住一切机会去尝试,去克服困难。把幸福寄托在他人上,这样的人生是不牢靠的。你的路还很长,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也许你会发现,能靠的只有自己。但那又怎样?如果没有那个人,我就自己做那个人。
- 其实家庭付出又何止家务?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付出成本高昂。在家庭中,一方要更多奉献家庭并为此牺牲职业发展的情况很多。一旦关系破裂,由于家庭付出无法被量化,付出的一方就面临维权困境。而另一方因没有后顾之忧,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资自己,能够在学业或事业上发展得更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 那些能够提供资料证据的财产,在纠纷中容易得到法律保护。而那些为了维持家庭运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由于证据模糊,难以量化,也难以维权,更不要说在这个过程中损失的自身职业发展成本了,弱势一方牺牲的困境依然存在。
-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但法律也无法覆盖现实生活的所有细节。人是会变的,在利益面前,诉苦深情显得一文不值,更何况有些人本就是以剥削为目的进入情感关系中的。试想一下,如果领导不给你涨薪,只夸奖你,说明什么?如果你是领导的孩子,他会觉得你收入高低无所谓吗?有些鼓吹牺牲奉献的人,自己却不愿意付出,因为不能给你提供实在的利益,所以只能给予虚伪的“褒奖”。
-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就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 我突然意识到,那些传统观念中男孩“应该”做的事情,都是对生存帮助很大的。我们同样规规矩矩上学,在大学毕业后突然间被放到社会上,这时谁能更快适应社会,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那么,是那些从小学习军事、历史,知道如何反抗,被鼓励成为英雄冲上去主动克服一切困难的人,还是那些专注于爱与不爱、绣花纺织打扫,以被拯救为期望,弱小单纯为优势的人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呢?
第三十六章 君子和而不同
- 小病及时瞧医生,比拖成大病再治更省钱,我做不了什么大贡献,照顾好自己,孩子们才能好好工作,也是我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了。
- “有些咨询师总执着于自己是哪个流派的,每个流派的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应该广泛学习,重要的是效果,不是流派。只要有效,就可以为我所用。”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 为什么很多家庭中总是争吵不休,也有些家庭表面和谐,其实是以一方的巨大牺牲、隐忍退让为代价的?有些人完全不接受商量,一定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还会站在“为你好”等道德旗帜下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 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暂时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 如果不想白白浪费时间,我们就要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明白自己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与他人的边界在哪里,这样才能做到求同存异。
第三十七章 尊重他人,不要让他人介入你的心
- “不要过多介入他人的因果,也不要让他人介入你的心。人最重要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只有做了,回头看时才会知道,这样有用,那样是错的,错了就改,有用就继续,这不就是成长吗?”
- 不要过多介入他人的因果,也不要让他人介入你的心。人最重要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只有做了,回头看时才会知道,这样有用,那样是错的,错了就改,有用就继续,这不就是成长吗?”
- 在人际交往中,最累人的不是真正去做什么事,而是揣摩再三,思前想后,摇摆不定。我们的精力有限,就要省着集中用在最值得的地方。做不做,值不值得,是自己的事。我们只能管好自己。结果如何,别人怎么看,是他们的事。
- 谁痛苦谁改变,想让他改变,要先让他去承受痛苦的结果。
- 不要背负他人的人生与命运,特别是在你羽翼未丰的时候,凡事量力而行,不要把自己拖下水。如果盲目帮助别人而得不到回报,你会感到委屈,感动了自己,却也伤害了自己。
- 其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的人是叫不醒的,你要把成长的权利、历练的机会还给他们,尊重他们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改变和不改变的自由,都决定着自己最终的命运。
- “你又错了,理解其他人的局限,是为了放过自己,让自己舒服。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人,不必与他争论,但如果忍让使他得寸进尺,就勇敢回击,杜绝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
- 情。他的狭隘无知不是你造成的,不是开脱的理由,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 “在各方需求中找到平衡,是具有挑战性的事。你要清楚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如果这件事会影响你,那么指望别人主动改变认知,基本是不可能的,实质上是你自己想偷懒罢了。别人不改变,你就生闷气,有什么用?你想顺心,就要主动想办法。”
-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时间。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 穷人对超出认知的东西充满执拗和偏
- 见,习惯于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事物。很多人也许经济上不贫困了,但思维依然没有跟上发展,这种穷人的认知方式严重限制人的发展。不要用他人的无知惩罚自己,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要靠自己修行的,不要过多地去介入他人的因果,承担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因为那样其实也剥夺了对方成长的机会,降低了对方的抗风险能力。
- 此时,自我调节非常重要。“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 难缠的人、难听的话就会像清风穿过虚空,什么也留不下来。把自己看得空无一物,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伤害你。事情发生了,就过去了,时间是不能停留的,而你的烦恼是在风吹过之后,你从反复的回忆中召唤回来的。我们很难控制外界,大到时代变迁,小到他人的想法。
第三十八章 过于较真,没有意义
- 语言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让对方知道,你知道这件事且这件事让你不高兴了,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当着对方面争个谁对谁错。”
- 成年后,我常常想起这件事,一则,很多事都处于“说了矫情,不说委屈”的状态,难以拿捏。大家庭之中的人际关系较难处理,外婆成长于姊妹众多的家庭,家里还有各种佣人,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外婆跟随高祖学习了很多为人处世、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二则,如果外婆直接找舅舅谈,似乎是没有照顾对方的颜面,偷偷给自己的孩子一点汽水,这件事说大不大,但说出来显得兴师动众。三则,这事偏偏又被我看到了,外婆如果装糊涂,可能会伤害到我,我一气之下,也许就会告诉自己的父母。如果当时我告诉妈妈,她可能会多想,也可能难过,家人之间相处又可能会变得尴尬。如果被我爸爸知道了,那么我妈妈再把东西往娘家送,爸爸又会怎么想呢?
- “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搞清楚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
- “慧极必伤,为什么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她呢?我没有义务教育她,为小事斗气不值得,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发火也好,争论也好,都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没有想好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发生冲突,是很傻的。”
- 你们念书考试养成习惯了,一定要搞清楚对错。可生活里哪会有个老师时时给大家判对错,也没有标准答案。把对错换成利弊。当初要离婚,婶子跟叔叔利益有矛盾,你是帮她争取利益的。但是,只要他俩没离,就还是一家,分家时若你家分得多,他们就分得少,自然要跟你争。当初你仗义执言,是为了公理。对方是否感恩,你无法保证,再纠结抱怨,她也不会改变的,浪费自己的时间,还影响自己的心情。你知道她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以后怎么处关系,就行了。”
- 拿自己看不上的东西送人最讨厌,不如什么都不送。你让对方怎么处理这个东西呢?不但不承你情,还可能起到反作用。把别人当傻子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傻子。”
- 想改变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吃力不讨好,你觉得指出对方的问题是为了对方好,但对方非但不领情,还会恨你。于是我开始懂得“选择,而不是改变”的重要性。
- 比事情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过于较真会让人变得狭隘,不容易快乐。因此,我们不要把时间花在争论上,而要想想接下来怎么办。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尽量让自己好过一些,掌控能掌控的,接纳不能掌控的。
- “花半秒钟就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也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第三十九章 为何有时天道不“酬勤”?做得多错得多
- 你看,动物都知道要建立规则,标记自己的地盘。这是一种讯号——如果你进入我的领地,不遵守我的规矩,我就要反击了。因为生存环境危机四伏,所以动物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范围。打架一定要争出输赢,为什么?因为不彻底打败对方,对方心里不服输,一定蠢蠢欲动,后患无穷。”
- 人也是一样。如果这件事会开一个不好的头,即将形成一个对你有麻烦的规
- 则,你就要直接拒绝、反击,最好一步到位,让对方下次不敢再来挑衅,这样你才能建立自己的规则。”
- 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体态形象、气势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向他人传达信息,人们会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如何看待对方,如何采取行动。《鬼谷子》有云:“让己者,养人也。”意思是:过分谦让,是替他人保存气势。我们要保存自己的气势,切忌唯唯诺诺任人
- 欺负,将潜在的冲突消灭于萌芽中。
- ,那么当然可以一笑置之,因为彼此未来再无交集,但如果是未来交往比较频繁的关系,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经营彼此间的关系,建立自己的边界和交往规则。如果对方想要越界,或者已经有了冒犯的行为,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 首先,不要生气,一生气就容易自乱阵脚,露出破绽被对方洞悉想法,进而处于劣势
- 由于大部分需要我们应对处理的关系问题都是与经常接触的人发生的,我们不可以在还没有想好的时候直接爆发情绪,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就可能因情绪冲动而口不择言,甚至行动过激,给
- 自己带来麻烦,还会给对方留下把柄,甚至给你扣上“情绪化”的帽子。我们需要明白人际关系的运行规律,梳理出自己的秩序,并捍卫自己的底线。“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要仰视人性,俯瞰小人。你要尊重规律,顺应人性,不要与小人置气,太把他们当回事,会拉低自己的层次。集中精力想想自己要怎么做吧!”
- 不要让别人总是免费从你这里拿走好处。如果你总是不求回报地帮助对方,底线可能会越来越低,甚至开始接受一些不合理的请求。如果你帮习惯了,偶尔拒绝对方时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促使你继续干下去或给予更多的帮助。一旦拒绝,就可能会动摇“我是好人”的信念,让人开始自我怀疑,我为什么拒绝他,之前那么多忙不都帮了吗?这次我为什么要拒绝呢?我变了吗?我是不是没有那么好了?这种内心的审判是如影随形的,无法逃脱,比任何法网都密集,比任何法官都严厉。
- 如果你的帮助太多,他无法回报,他的信念可能就变成“我怎么不如他?我没有他好”。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为了维护“我好
- 这个信念,他会开始找理由,比如,你赚钱的门路不正,因为他正直不阿才赚不到钱;你的机遇好,他时运不济遇到不公之事,凭什么你有那么好的运气?他不会找一个能威胁到他自尊的理由,比如自己不够勤奋,不够聪明,否则就不能完成他这个“合理化”的理由了,他的动机就是为自己不如你找借口,而不是去探寻真正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既要相信当时当刻的真实,也需要防范未来可能的变化,不要考验自己,也不要考验别人。当遇到了重大的事件需要求助时,尽量不要去找自己给过恩惠的人,因为有些人会将求助看作需要偿还的债务,反而会推上一把,让债权人万劫不复,让债务直接消失,这反而可能是他内心真实而隐秘的愿望。相信人,但不要相信人性。
第四十章 为什么你总是付出,没人感恩,还招人恨?
-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没有羞愧之心,没有道德观念,没有畏惧,没有正义,不看到利益就不勤勉努力,不受到惩罚就不能在内心引起戒备,受到小的惩罚就会大为警惕。”
- 外婆有个“只吃一次亏”原则:先相信对方,但只要通过观察确认对方是不值得交往的,就立刻远离。确认,就是排除所有偶然或对方无心造成的结果,确认对方是否故意为之
- 规则是需要建立的,如果你不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一再接纳那些原本不想接受的东西,越不把自己当回事,你的底线就会一再被拉低,这样别人就越感受不到对你付出的重要,也就越不会珍惜你。一个人如果总是奉献,他的付出就会变得廉价,人对于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会觉得一切是理所当然。斗米养仇,太多恩情无法偿还,对方就会合理化你的付出。一旦你停止付出,对方就会觉得你有罪,甚至因此恨你。这是非常恶劣的人际交往问题。
-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用在自己和值得交往的人身上,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学,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样我们的生命将因此变得更加贵重。
第四十一章 实力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 人也是动物,会根据彼此的等级来判断怎么交往,这是本能。有些人不敢对自己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性格拧巴,人非常容易暴躁。人越舍不得把资源倾斜给自己,付出就越不被重视,越不被重视,就越想被重视,自然会付出更多,资源都贡献出去了,自己还怎么发展呢?而有些人付出一点就会被感激。”
-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会影响甚至决定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人性就是如此,你越卑微小心低姿态,越容易被轻视;越自尊自信有能力,越被重视。不要等别人来爱你,不要等别人来拯救你,越是
- 没人爱,越要爱自己,越是身处沼泽,越要救自己于水火。把时间、精力、金钱狠狠投入到自己身上,对身体和情绪都有好处。你越觉得自己有价值,就越会好好经营自己,这样更容易成功,别人也会更尊重你的想法,重视你的付出。
- 当你从容自信时,自然有人关注你;当你越来越有能力时,自然会有人看得起你。所以只能先改变自己,你才有自信,生活才会慢慢改变。罗翔老师说:“务必请你一而再,再而三,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这世间水火。”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温柔、耐心地包容自己,缓慢地去前行,这就是成长本来的样子。
-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有些人只能是一段时间的同伴,旅程结束,就不要留恋了,继续往前走,前面又有新的风景。”
- 一定要想想,你可以拿什么来交换,对方为什么要帮助你?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你首先要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交换的。一定要先发展自己,你手上有了可以跟别人交换的东西,合作的可能性才会大,合作也才能持久。人脉说到底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要因为把心思放在这里放松了真正的主业。”
第四十二章 别让“清高”阻碍你的人生
- 尽全力,意味着想尽所有办法,用尽所有可用资源。
- 外婆说,事情来了,要问自己三句话——要做什么?怎么做?该找谁?不要害怕麻烦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想一想怎么用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换别人没有而你又可以提供的东西。
- 外婆笑:“你错了,问不问是你的事,答
- 不答应是对方的事,对方不答应也不代表你就差,可能就是不方便,赶快问下一个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就要想想为什么,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你实现人生理想的障碍。”
- 在与人交往中,整合资源需要不断经受挫败,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磨炼,这才是他们不愿意行动的真正原因。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很多事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求助时,表达出自己需要对方,被帮助了就表达谢意,对方也会有成就感。人际交往就是这样,你帮我,我帮你,彼此的关系才会越走越近。这样力量越来越大,我们才
- 能去做更多的事,改变原本不能改变的东西。仔细看看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你会发现这些资源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是值得好好把握的。
- 牢牢把握主动性,放下无用的枷锁,以结果为导向,在所处的位置用所有资源做力所能及之事,永不放弃,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第四十三章 永远保持你的主动性
- “我为什么不可以自由恋爱?为什么不能嫁给没钱的人?”“我的嫁妆我自己支配!”
- 真的喜欢一个人,是非常难得的,一定要抓住机会。”“喜欢一个人,就说啊,不说对方怎么知道呢?
- 喜欢一个人,就去追啊,女孩子怎么了,错过真爱可能一辈子后悔。”
-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再遇到事情,我会扪心自问:这是谁的需求,谁更需要一些?如果是我,那我就要马上行动
- 她却说:“外婆才会告诉你这些,你听好了。一定不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因为我们默认有罪的人才需要改变,一旦你坐定了‘受害者’的位置,就容易强调别人的责任、外界的环境,而自己心安理得地不行动。自己的利益自己都不去维护,谁又会来管?欺负你的人不会因你抱怨就收敛。自怜对事情的改变没有任何用处。公平往往不是等来的,是争取来的。不要总想‘他害我’,要想‘怎么办’。”
- 如果一件事会影响到你,你就要主动行动。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要在他身边点燃一根火柴,大喊失火了,才有用。装睡对他只有好处时,他才会装睡,没好处反而可能有害时,他立刻会跳起来。”
- 不要把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这样是把主
- 动权让给了他人。
- 现实是复杂的,很多时候,不是争取就一定会有回报,而是争取才可能有回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俞敏洪说:“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和话语权,才可能有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 鸟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如果你一直躺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意识里就永远需要有一个加害者为你的痛苦负责。这样自己就可以一直不爬起来。如果将成长的本能变成“被救赎”的期望,我们的翅膀就断了。
第四十四章 番外一 “让别人多活活”
- 天下之大,一个人不可能揽尽所有财富荣誉,欲念过重,反而会成为自己的枷锁和负担。
- “让别人多活活”,这句话让我们在面对失败、不足时,给自己多一分理解、体恤甚至坦然:人不可能什么都拥有。永远有人比你更高,也永远有人不如你。看看已经拥有的,原谅自己做不到的。“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对抗,也不是征服,而是允许、接纳后的理解与超越。”
- 体恤和关爱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维护对方的尊严,是更细微的照顾。高高在上地“施舍”,可能反而会挫伤对方,也会滋生自己的妄心。照顾对方内心,是一种真正的彼此体面。
- 世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他人有自己的因果。关爱他人,首先要爱自己,设立自己的边界。保护自己,顺应天道。过于背负他人的课题,不仅会让自己疲惫不堪,断灭本应流淌向自己的能量,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 身处无常人生、纷扰人际中,待人亦是修行。永远有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的因果,尊重他人的感受,心随境转,事毕放下,通达自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第四十五章 番外二 滚烫的红豆沙
- 外婆接着絮絮地说:“首先要照顾好自己,自己的感受才重要,别管别人怎么说。烫伤了,疼的是自己,现在是夏天,伤口又不能沾水,不能洗澡,你自己难受。别人爱说什么你管不着,咱们可以不往心里去。”
- “别人又不是你,你自己的感受自己说了算,不要什么都听别人的,自己要维护自己!”
- 所以,麻痹自己的感觉,甚至把痛苦调整成“静音模式”才是我们幼年有效的生存策略。
- 压抑的情感不会消失,它们会被活埋,但会在以后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
- 即便成年后,因为在漫长成长过程中,否认你的声音似乎总在你的周围,久而久之你也会怀疑自己,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因为你得到的反馈总是“你的感觉是错误的,你应该怎样怎样”
- 我们总是把顺序搞混淆。觉得只有听从外界,符合其他人的需求或评价标准,自己才可能有价值。这无疑是把对自己的评判权拱手让人,把自己放在了客体的地位
- 就像身处黑暗中的人,需要不停地去追寻周围的光源,跟随周围人的意见,需要他人的反馈,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没有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无法去感受,自然也就没有“活着”的感觉,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
- 人生不是割裂的,每一个现在都是由无数的过去交织而成,每一个未来都是由现在铸就。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验到的、直击心底的、无法言表却充实笃定的感受,支撑成无边延伸的线。
- 你自己的感觉自己说了才算,将评判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会带来踏实和稳定。不否定自己的感受,才会真正开始尊重自己,对自己产生珍惜的情愫。人也只有感受到自己的贵重,才会去珍惜时间,筹划未来;才会慎重选择,对自己负责;才会拥有源源不断、发自心底的力量。
来自微信读书